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汽车 > 正文
强信念稳发展开新局 202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召开
2022-09-14 10:46:50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bj06

在产业政策扶持和行业企业通力协作下,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并在关键技术研发、先进制造工艺、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但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疫情、缺芯少链等重重困难。面对产业快速发展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行业都需要坚定信念,稳定发展,协力开创新局面。9月2日~4日召开的202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围绕“强信念稳发展开新局”的年度主题,与会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寻求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合力赋能 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我们不仅要立足当前,积极应对发展挑战,提升产业安全、稳定,更要着眼未来,着力构建绿色、智能、安全、稳定的新发展格局。我建议,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扩大新能源产业先发优势,助力品牌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新基建赋能,推进智能新能源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表示。他同时强调,新能源汽车发展仍需各方合力赋能,持续推动。

会议期间,围绕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各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下一步的具体举措。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同有关部门一道,在延长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支持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措施;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按照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原则,依法依规加强窗口指导,严格要求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和新建生产基地条件,加强违规项目清理整治,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安全是底线。这些年,监管部门不断强化对新能源汽车的监督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督管理司司长刘卫军表示,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市场监管总局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探索沙盒监管制度,联合工信部、应急管理部共同出台实行了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通过风险评估的方式,就创新技术安全进行深度测试和评估,最大限度地防范产品应用风险。下一步,我国的召回管理将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等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动沙盒监管制度试点,组建专家委员会制定配套的技术指南等文件,推动沙盒监管制度安全、可靠,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这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要求将会更高。面对新时期新任务,工信部也将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优化政策供给、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编制发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加快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许可管理条例》、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实施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为创新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环境;保障产业稳定运行,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汽车生产风险预警机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支持融合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和国家创新中心的积极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聚焦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晶体系、电池、车用操作系统与高精度传感器等领域,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资本技术对接和产业化应用;优化发展环境,严格生产准入管理,遏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推动加快国内资源开发,打击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

打通行业堵点 弥补技术断点

灰犀牛、黑天鹅层出不穷,确定与不确定相互交织。过去一段时间,汽车产业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行业堵点、断点也不断暴露出来,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力打通。“我国汽车产业链在半导体芯片、高精度元器件、高端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系统等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安铁成说。而在技术上,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直言,目前,在智能化方面,仍然是车不认路、车不认车、车不认人,“发育”不全、安全不保、权责不清。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安铁成认为要借力跨界融合,打破行业壁垒,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全链条体系,在竞合中寻求衡点,围绕共关键技术共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塑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经过百位与会专家为期3天的思想碰撞所形成的六大共识更是指出,要充分借助我国巨大的市场优势,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构建高效运行的科研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科学研究。坚定科技对外开放,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身处市场一线、技术研发最前沿的汽车企业对此感受更深。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指出,技术层面一定要有前瞻。所以广汽正在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致力于打造“科技广汽”、“数字广汽”和“绿色广汽”。东风汽车集团董事长竺延风强调,在发展中企业应把握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做到准时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积极姿态迎接变革。所以,东风汽车也在推进产品和技术创新,注重技术变现,攻关“卡脖子”技术。长安汽车尤其强调技术创新的重要,与合作伙伴一同研发的诸葛智能系统也已发布。

低碳发展需产业链协同

和产业链难题一样,低碳发展也是汽车产业当前的重要任务。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斌强调,纯电动汽车是最重要的低碳技术路线,无论是做电池的,还是做内燃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都需要以低碳为统一尺度,以开放的心态,客观评价不同技术路线的碳排放水,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

在低碳发展道路上,中欧等各国、各地区汽车企业都在致力于通过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来减少碳足迹,助力碳中和。奔驰相关负责人强调,车企推进电动化转型的过程,需要供应商的参与,为此,奔驰要求供应商签署碳中和目标承诺函,在未来向奔驰供应碳中和产品,以此来实现奔驰“2022年,全球的所有工厂都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宝马方面也指出,宝马不仅要发展电动化,同时要有阶段目标。宝马集团的减碳目标是,到2030年,车辆全生命周期均碳排放较2019年至少降低40%。其中,生产阶段减排80%,使用阶段至少减排50%,供应链环节至少减排20%。一汽的做法则是,持续挖掘绿色低碳制造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驱动,降低制造环节的碳排放,打造高效、智能、透明、低碳的制造体系。同时做强“三电”系统,突破电池、减速器等专业技术,支撑降碳目标的实现作为减碳的重要一环。零部件厂商也积极行动起来。敏实集团德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景立表示,在欧洲,敏实集团将聚焦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生产,尽量缩短物流运输路线等。

加快构建汽车产业碳减排政策法规体系也是本届泰达论坛的六大共识之一。其中指出,要推动涵盖原材料使用、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燃料消耗和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清晰合理界定产业链上下游的碳边界责任,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和碳排放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全国碳交易与现行“双积分”管理办法的有效衔接,建成协同高效的汽车产业碳排放政策法规体系。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