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汽车 > 正文
2022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落幕 裁判亦是师长
2022-09-28 09:00:14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bj06

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2022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在合肥市江淮汽车新港试验场落幕。本届赛事为三赛合一,包括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蔚来杯”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线上线下共计105支参赛车队,参赛学生超过3000人,吉林大学、柳州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得了上述三项大赛的冠军。

是裁判亦是师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疫情原因,去年的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中,只有巴哈大赛在线下举办,而上述三项大赛在数次延期后无奈转战线上,进行了静态赛答辩。而今年,是三项大赛的“回归之战”,它们分别考验的是油车、电车和无人驾驶车,线下参赛车队分别有34支、36支和14支。

在江淮汽车新港试验场,84支线下参赛车队同台竞技,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意气风发,将他们数月乃至一年的劳动成果及生所学尽情展现。无论是赛场上各车队的你追我赶,还是最后的颁奖典礼上获奖团队的激动雀跃,无一不牵动人心。不过,赛事结束后,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静态赛中年轻裁判给学子“传道受业解惑”的身影。

据了解,上述大赛包含静态赛和动态赛。在赛车进入赛场之前,先要经历一系列的静态检验和测试,例如电池箱检测、淋雨测试等,从而确认其安全。在淋雨测试中,参赛队伍严阵以待,在经过一分钟淋雨、两分钟静置,确认没有问题通过测试后,队员们爆发出了一阵阵欢呼声。这令记者感受到了队员们对赛车的热爱,对于自身作品的珍视,以及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场几位裁判认真地记录下结果。一位年轻的黄姓裁判告诉记者,他是在校研究生,大学期间曾参加过大学生方程式赛事,今年在看到组委会招募裁判的通知后就立刻报名参加。他还表示,今年大赛的裁判一部分来自学校,一部分来自车企,但绝大多数都参加过大学生方程式赛事。

或许正是因为裁判曾经参赛过,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并告知学生如何改进。在电车参赛队伍的电池箱检测环节,记者感受到了这一点。在电池箱测试现场,记者目睹了两所高校截然不同的结果,暂且将他们称为A、B队。A队水相对较高,四五位队员围在裁判身边,按照裁判的要求完成多个环节的测试,颇为行云流水,最终成功通过测试,得以封箱装车。

相比之下,B队的电池箱没能通过检测,且由于设计问题已经无法在现场修改,最终无缘赛场,但之后裁判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开始为队员细细讲解,这一关的考核点都有哪些,电池箱问题出在何处,应该如何改进等,期间还拿出手机上网搜索一些线路图加以解释,颇为认真。这一幕,令一旁的记者不禁想到一个词——传承,既是经验的传承,技艺的传承,也是参赛精神的传承。或许,这正是大学生方程式赛事的魅力之一。

赛场上开起了招聘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激烈的比拼外,现场还有60多家企业代表到场,开起了招聘会。企业种类较为多样化,既有奇瑞、北汽、比亚迪、长安、江淮等老牌车企,也有蔚来、特斯拉、合创等新兴品牌,还有中创新航、中汽中心、华为、科尼普科技、导远电子等企业。

对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同时发现人才和输送人才,搭建人才供需的台。这也是国际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通用做法。此前台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有限,输送出的人才较少,但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们已经累计输送了4万名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企业、机构逐步成为骨干甚至领导者。我相信,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台的价值,感受到通过赛事锻炼出的人才与一般毕业生有较大不同。”

张进华指出,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汽车产业的需求,后者跨学科交叉的现象比较明显,需要覆盖机械、电子、信息、通讯、材料、能源、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的知识结构,而通过大学生方程式大赛锻炼出的学生专业功底较强,且交叉学科知识掌握较多,进入企业后成长较快。

从现场企业给出的专业需求来看,除了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材料等常规专业外,还有一些跨界专业。例如,奇瑞汽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还招聘心理学、音乐、密码学等专业学生。“音乐学院的学生不要总想着当老师,也可以来我们车企看看嘛。”工作人员调侃道。

据了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于2010年牵头创办了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历经十余年,已经从最初的单一赛事,扩展为油车、电车、无人驾驶、巴哈越野车、青少年方程式组成的系列赛事,集成了理论学、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人才竞争等几大主题,今后势必也将源源不断地为汽车行业输送人才。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