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汽车 > 正文
逆风翻盘抓住“两个空缺” 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在哪里?
2022-10-31 09:14:37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编辑:bj06

世界正在爱上中国汽车,有数据为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汽车累计出口量211.7万辆,增长55.5%。继2021年突破200万辆,中国汽车出口跻身全球前三之后,2022年再次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下,中国汽车产业队伍不断茁壮成长,不但成就了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更孕育了汽车制造产业的繁荣。在自主品牌向海外市场进军的强劲冲力下,中国汽车业正在摆脱“强而不大”的阴霾,撕开一片“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晴朗。

逆风翻盘 抓住“两个空缺”

当前,政治格局错综复杂,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国际货基金组织认为,除了全球金融危机疫情的高峰期外,今年世界经济出现自2001年以来最弱的增长状况。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更是在一封发给特斯拉管理层的邮件中直言,全球经济糟糕透了。如此窘境之下,中国汽车出口能够逆风翻盘并愈战愈勇,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抓住了全球汽车供给的“两个空缺”。一是产能的空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因子罕见地丰富,俄乌冲突深化、欧洲能源危机难解、全球加速去杠杆化、国际汇率市场紊乱、美欧经济踏入滞胀周期……经济前景不容乐观,破坏的不仅是需求,还有供给。

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 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9日,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353.7万辆,其中欧洲地区减产就高达109.7万辆,而中国减产仅为16.7万辆。世界“缺芯”问题导致全球产能降低,以德国为例,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新车订单积压创新高。而中国汽车供应链凭借顽强的韧补上了供给的空缺,使得中国汽车的出口竞争力倍增。

二是电动汽车的市场空间。崔东树指出,中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暴增,究其原因则在于欧洲市场的快速崛起。因碳排放政策趋严,欧洲各国纷纷效仿中国经验,相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并持续加码。但欧洲的大众化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相对“真空地带”,尚缺乏有竞争力的车型,这给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博出位”的机会。

电动车引领,燃油车跟随,包括上汽、比亚迪、奇瑞、长城、吉利以及长安汽车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在海外市场表现不俗,蔚来、爱驰、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在海外不断刷新用户对中国汽车的认知。

爱驰汽车副总裁李辉介绍,爱驰之所以能够驰骋欧洲市场,得益于过硬的产品力。WVTA认证被公认为国际上最具含金量的认证体系之一。爱驰U5是国内第一款获得欧盟大批量WVTA认证的纯电SUV,因此成功敲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经过两年多的积累,截至2022年9月,爱驰共计实现海外销售5108辆。其中9月海外出口量达719辆,同比增长817%。

德勤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令坤认为,除了品牌一落地就剑指欧洲市场的造车新势力外,那些以燃油车起家的中国品牌,这些年在价值链布局方面可圈可点,陆续建立起海外配套体系。以上汽MG为例,其已陆续形成研发、整车生产制造、零部件供应、物流、金融等全链条服务网络,带领中国汽车从10年前的“产品出海”,飞跃至今时今日的“全价值链”出海。

天时地利人和 或迎陡峭增长曲线

当然,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取得的突破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崔东树将这一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02~2008年,中国汽车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出口量从微不足道跃升至60万辆级别,2009年的汽车行业振兴规划甚至明确了汽车出口力争占据总销量10%的宏伟目标。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恶化,一些国家对中国汽车采取了不友好政策,中国汽车出口从2010年开始进入了曲折的调整期。

2018年,情况出现转机,中国的小微型电动汽车陆续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我国汽车出口进入到蓄势发展的新萌芽期。2020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逐步退坡,市场化能力逐渐增强,车企不再为了拿补贴而过分押宝国内市场,国内国外市场开始均衡发展。2020~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逐年攀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纯电动车型成为出口主力。

周令坤认为,中国汽车出口的强劲增长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即内外政策引导,各国积极出台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减排奖惩机制等新能源汽车引导政策,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电动车出海创造了机遇。

“地利”即市场需求潜力,海外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以欧洲为代表的成熟市场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以印度、印尼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亦有巨大增长潜力。

“人和”即车企能力优势,我国在智能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产品力方面先发优势明显,在商业模式创新等新零售转型运营能力上亦属领军。

周令坤判断,正如几年前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未来5年我国新车出口将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众多中国车企都处在出海的起步期,专注于品牌培育、渠道搭建及产品属地化研发,未来3~5年将同时爆发起量,我国汽车出口量必将呈现出陡峭的增长曲线。

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出口已摆脱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越来越多车企都在向门槛更高的全球核心汽车市场挺进。产品出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这对我国车企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研发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倒逼中国车企修炼内功、全面提升自身实力。而宝贵的海外市场经验、与海外车企之间的技术交流、全球化供需体系的建立等,都将反哺国内业务,帮助车企的国内业务形成积极的内循环。

直面挑战 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车企在走到令人振奋的崭新起点的同时,全球化之路依然挑战重重。海外供应保障不足、内部基础能力欠缺、当地市场资源有限、品牌优势尚未建立、产品技术“水土不服”等都是企业当前的共同痛点,制约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崔东树认为,中国汽车出口再进阶,首先要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大市场,让中国制造获得更公的市场竞争机会。同时,有实力的车企还应考虑在海外建厂,如此既能保证规模的提升,又能增加品牌的可信度,还能构建更佳的销售服务能力,使得出口进入良循环,从外资品牌在国内合资建厂后不错的市场表现就可见效果。

因而中国车企亟需厘清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充分发挥独有的优势,并逐渐补齐能力短板,周令坤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目标与定位出发,选准出海路径。受制于需求差异和能力门槛,中国车企进入欧美等主力市场的征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可盲目从众。在长期目标与品牌定位指引下,车企当前需综合评估市场特征和自身资源,明确各阶段重点市场,选好拓展路径与节奏,稳扎稳打扩张全球版图。

二是属地化运营与服务,打响品牌声量。明确了品牌定位和市场重心,车企还需要借助品牌营销,建立消费者认知,打响品牌声量;更进一步地,要在销售模式选择和用户服务创新上更加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在海外市场长期的美誉度。

三是价值链海外布局,加速海外扩张。出口产品、树立品牌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车企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发力,推动全产业能力在海外市场的布局。短期内,可将重心放在构建和巩固本地合作生态,长期看,仍需推动价值链环节的海外建设。

四是组织与数字化支撑,保障全球运营。伴随着海外市场拓展,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复杂度提升,数据量与系统需求成倍增长。为提升全球竞争力,车企还需构建与业务目标相匹配的组织机制和数字化能力。

随着电动化浪潮的涌动,新能源汽车赛道无疑将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重中之重,而国际汽车巨头也纷纷在电动化转型上加速行动,未来如何在客场与汽车巨头正面对抗?周令坤认为,当下正是自主品牌借新能源车出海的最佳时期,尽管竞争激烈,中国车企更应立足于成为全球企业的宏伟蓝图,尽早抢滩登陆海外市场;秉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通过参与全球竞争获取市场经验、打磨技术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