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延后4个月的央视3·15晚会点了万科的名,曝光了广州万科尚城小区精装修质量问题。当晚,万科发表声明回应表示,对于因产品质量给客户带来的困扰与麻烦,万科深表歉意,公司将持续重视和妥善解决产品质量与服务问题。
7月17日,万科的股价应声下跌。截至收盘,万科A下跌1.13%。在当下处于微妙敏感时期的股市中,相对于同日不少跌幅超过3%、5%的房企,万科的股票表现还算差强人意。而截至7月20日上午,万科股价已经开始向上走涨。
和万科相比,近日同样遇到“被点名”的A股第一大牛股贵州茅台,股价表现则是经历了一波急转直下。7月16日,贵州茅台股价跌了接近8%,创下了上一轮股灾以来的最大跌幅,单日蒸发的市值相当于一个洋河股份,和此前一个月以来的节节攀升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7月20日上午,贵州茅台低开,最低达到1588.88元/股,跌幅达3.8%。
贵州茅台的股价下跌,被普遍认为和7月15日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学习小组的批评文章有关。这篇标题为《变味的茅台,谁在买单?》的文章,直指茅台酒“成为官场腐败的‘硬通货’,凭什么?”,指出茅台酒“品牌溢价的成分中,必须要剔除腐败这个成分”。毋庸讳言,近年来茅台已经有众多高管落马。
众多周知,茅台是A股上市企业龙头,更是酒企龙头;万科则是多年来的房企龙头,虽然销售规模已经从榜首退居前三,但公众和舆论很多时候仍将万科视为行业龙头,对万科的期待总是更多一些。万科也依然是市值最高的房企。
但越是在聚光灯下,越是在舞台中央,越是在公众关注的焦点上,越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于企业而言,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是回报公众期待、保持良好品牌形象的问题,更是企业筑牢价值的护城河,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俗谚有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于倒下去的茅台昔日高管们来说,恐怕对这句话会有切肤之痛的感悟。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质量工程的漏水,反映出企业产品建造过程中和管控体系的“漏水”。企业唯有及时、到位地防微杜渐,才能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在舆论监督点名龙头企业的时候,其他企业一样应该有自我警醒的意识,而不能再怀有一种“幸亏曝光的不是我”的侥幸甚至隔岸观火的心态。想必很多人还记得2018年就有房企因为频繁出现安全事故,甚至导致多人死亡的事件,公司股价也在短期内下跌20%,企业品牌价值和资本价值都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频频曝出质量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这背后可能有政策环境收紧的影响,有企业追求高周转、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粗放问题,有规模发展、追求利润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平衡取舍。但当房企面对购房人举起的维权标语时,有没有想到最不能舍的恰恰是客户群体的信心,是企业长久以来建立起的品牌美誉,是投资者看好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基石?
当然,龙头企业的品牌价值和资本价值不是一天形成的。负面问题的及时曝光和企业的应对处理,本身是品牌价值的挤水分、清砂子的过程。股价的下跌也是一种提醒,提醒企业需要更精心、更科学、更长效地建构和呵护企业美誉、培育企业价值。
而这一切的基石,是企业产品价值的回归与升级。
而这一切的初心,是企业对客户和投资者的责任担当。
在这一点上,很多企业不妨学学郭德纲。郭德纲如今能成为相声界如日中天的人物,德云社能成为相声界的龙头——那句“向我的衣食父母致敬”不正是郭德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