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关注 > 正文
徐州都市圈迎来发展新机遇 “一体化发展”未来可期
2021-07-09 14:33:51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bj06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重点打造的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之一,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地跨苏鲁豫皖四省。由于地处苏北,徐州都市圈相比省内其他两大都市圈,发展较为薄弱,尚处于成长阶段,对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还远不如南京、苏锡常都市圈。进入“十四五”,徐州都市圈发展迎来新机遇。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6月10日,《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官网公示。根据规划,“徐州都市圈”将成为重点建设的省级三大现代化都市圈之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做强,“徐淮农业区”被纳入重点农业空间布局……徐州都市圈“腾飞”在即。

在7月3日举行的江苏区域发展新布局新格局暨徐州都市圈建设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们对徐州都市圈的发展予以了高度关注。专家们建议,作为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徐州要不负时代重托,主动扛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做好打胜社会主义现代化“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主动力和主力军,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做出应有贡献。

新时代 勇担新使命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

新时代的“大风歌”铿锵激昂,徐州未来的光明前景值得期待。“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必将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引领徐州在新的发展阶段破浪前行,打胜社会主义现代化“淮海战役”。“十三五”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对徐州提出“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要求以来,徐州深刻把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核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积极服务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美誉度大幅提升,开创了徐州发展的重要黄金期。

徐州市副市长王先正在致辞中介绍说,近年来全市聚焦“两高两强”(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越来越强)发展目标,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在产业、生态、城市“三转型”上不断取得高质量“破局”“蝶变”的新成绩。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319.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恢复的重要动力。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开展跨省域合作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区域各成员市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已就交通等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和交叉互查、产业协同发展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定位。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华桂宏指出,淮海经济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东西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接合部。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优化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可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枢纽功能和作用,肩负着辐射和带动淮海经济区“低谷崛起”的龙头作用。同时,徐州还是江苏向西开放门户,前不久公示的《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两心三圈四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其中“三圈”中有徐州都市圈,“四带”中有陆桥东部联动带(徐连)、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也就是说规划中有‘一圈’‘二带’直接与徐州紧密相关,足见徐州在江苏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华桂宏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打一场现代化的‘淮海战役’。”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建议,徐州应紧抓机遇,做好打胜社会主义现代化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主动力和主力军,不负时代重托,主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发挥好在淮海城市群和徐州都市圈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汇聚智慧、集聚能量、凝聚力量,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努力提升“十力”,即改革牵引力、开放拉动力、产业创新力、企业竞争力、科教支撑力、人才带动力、城镇承载力、环境吸引力、品牌影响力、治理凝聚力,进而不断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新征程 展现新作为

徐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未来可期

据国务院批准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城镇空间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出发,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作出构建徐州都市圈等三大都市圈的战略决策。实施都市圈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利用现有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路径选择。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五大超级都市圈(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1/2以上。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重点发展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经批准的《徐州都市圈规划》范围为以徐州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左右,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及其所属县(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及其所属县(市),山东省的枣庄市及其所属县(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涉及总人口3188万人。

专家们认为,徐州作为苏北及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城市,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核心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徐州都市圈的建立,意味着要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各城市超越行政区划,自觉消除各种壁垒,谋求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大分工,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不断升级,为中西部大开发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徐州都市圈的发展不仅能够加快徐州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而且可以为加快淮海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提升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经相关数据对比和实地调研,专家们也指出了目前徐州都市圈建设存在的一些亟待破解问题:一是综合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全国建设中的7个省级都市圈中,徐州都市圈尽管GDP总和位居第一,但人均GDP排名第五。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在徐州都市圈的GDP占比不足30%,与排名第一的温州都市圈中心城市GDP占比96.5%存在较大差距。徐州市辖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刚刚超过1/3,城市化水平不高,在苏北五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盐城)中,徐州2020年的GDP总和与人均GDP较2010年的增幅均小于其他四市。

二是区位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徐州都市圈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交汇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商杭客运专线、徐兰客运专线、京台高速、连霍高速在都市圈内纵横交错。但由于徐州都市圈距离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核心经济区都相对较远,同时相较于南京、苏锡常都市圈,不论是在城市规模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显著差距。都市圈内的市县均远离各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一般为省会),无论是在交通还是各个经济领域,都明显处于所在省份的落后境况。区域内部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也对徐州都市圈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三是科研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创新优势。以中心城市徐州为例,拥有13所高校,31家独立科研院所,9名两院院士、5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09个,省级以上孵化器达57个,具有较为突出的科研优势。但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为3.15%,仅为苏州的11.1%,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对此,南开大学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江曼琦教授提出了有关徐州都市圈发展的六点建议。她认为,应当积极呼吁将徐州都市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探索都市圈建设协调组织模式,完善跨区域协商协调、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等运行体制和激励机制;对接好跨区域的都市圈空间规划,控制自然生态底线,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促进跨界融合共享,消除城市核心地区过度聚集、实现就业与居住基本平衡、打造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活空间;以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以人为本、量质并举的新型城镇化;引导中心城市围绕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长远目标构建产业体系,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以新基建为机遇,加强新技术与交通一体化建设相结合,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加快建设。

如何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范文国博士认为,应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徐州都市圈规划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打造淮海经济区创新引擎和商务物流中心,振兴县城打造新的增长极;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1小时通勤圈”;创新都市圈产业合作模式,协同打造产业集群;推动都市圈创新合作,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完善市场、政府、社会协调机制,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的作用。

新担当 打造新引擎

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增长极

徐州历史底蕴深厚,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享有“得徐州者得天下”的美誉。有专家提出,实践反复表明,在中国无数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徐州总能发挥举足轻重的历史性关键作用。只要徐州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定能够为苏北加快振兴、淮海经济区全面崛起、“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那么,“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很好的历史底蕴、生态本底、交通优势、人口基础和产业基础的徐州,未来发展的最强引擎在哪里?

“科技创新将是未来徐州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应协同全球创新资源,将徐州着力打造成为区域科创高地。”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处副处长吴国玖研究员表示,徐州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他建议徐州建设和发展一批高等级产业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引合作伙伴,转化现有科研成果,招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中介机构,更加精准快速地帮助科创成果落地。面向淮海经济区开展服务,助力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聚焦“创新驱动与七个超越”,结合苏州新制造的发展经验从多个方面对徐州都市圈的发展作综合分析。段进军认为,徐州都市圈的发展一要树立新制造的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意识;二要从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地化解过剩产能;三要超越旧制造单纯制造的思维,推动徐州都市圈在“灰度创新”方面实现产业的转型发展,聚焦制造型的研发和制造型的创新;四要按照“三螺旋”的思维模式来推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立支撑新制造发展的知识空间、网络空间、创客空间的创新思维。

高铁和信息的节点构成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徐州不仅作为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还应从多个尺度和维度,如长三角一体化北翼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出发,树立流动空间开放的“节点思维”。段进军说,徐州都市圈发展要超越外向型经济的产业链思维,构筑一种网络型的新型产业组织,建立新制造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实现从低端的制造环节向中高端环节的跨越。要积极响应信息时代微观企业个体变革的时代要求,加快建立支撑新制造发展的区域和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超越单纯的创新要素向徐州的集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天津师范大学自由经济区研究所所长孟广文教授结合国内外典型自由贸易区成功发展经验指出,未来徐州都市圈可以考虑实施东进政策,借助连云港自贸片区发展物流运输与服务业,开拓都市圈对外开放平台;积极融入连云港自贸片区发展,扩展连云港腹地,增强连云港片区经济实力与辐射力;与连云港一体化建设陆海空交通枢纽、航运物流核心区、制造业中心、服务业开放平台,打破原先单一的陆路交通枢纽定位,建设成为中国沿海新兴城市群。(张晓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