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含山县坚持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为抓手,聚焦补齐短板,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含山样板。
科技强农 彰显“三种力”
【资料图】
院地合作强实力。含山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优质资源,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开展高产水稻新品种示范选育计划、优质水稻提质增效栽培计划,打造“含山大米”品牌。县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实施人才培训行动计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需要,争取在3年内培养农业硕士5—10名,中层技术管理人才100名,基层农村带头人300名。
专业队伍张内力。根据发展需要,每年选派70多名科技特派员与行政村结对服务,举办培训班、推广新技术和科技成果。2022年,实现科技特派员全县村级全覆盖,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上的作用。
返乡内培增活力。突出政策牵引,先后出台《含山县优秀青年创业(团队)遴选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为返乡创业人才团队提供创业资助、创业奖励和信贷支持,2021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8110万元。含山县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
机械强农 奏响“三步曲”
目前,含山县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已申报全国示范县。“皖含农机”企业增产增量。安徽宏翔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系本地企业,拥有旋耕机、开沟机、犁、旋耕施肥播种机和秸杆粉碎还田机等五大类机型共39个产品。为提高“皖含农机”市场占有率,由政府牵头、加大力度,正在研发油菜精苗播种等农机装备,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
高标农田建设扩面扩量。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占耕地比重,连续多年在全省二类县中保持第一名。在此基础上,根据含山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推进“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改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目前,含山县还注重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金色稻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高度融合,推动“三农”提质增效。
农机全程服务提质提量。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社,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农业生产联合体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重点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机更新换代,突出农机信息化建设,应用智能高效农机装备。发展智能化农机装备体系,提升育秧工厂和烘干房服务水平,密切农业农机农信融合,打造“互联网+农机”发展模式,建成一批“互联网+”农机农业示范基地。
农民增收 打造“三个一”
“一县一业”。含山县把“含山大米”作为该县“十四五”时期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含山大米”品牌创建工程,设立1000万元“含山大米”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含山大米”专项农户贷,财政给予贴息支持。
“一镇一特”。清溪镇山场有种植茶园果树传统习惯,现有茶园面积8000多亩。每年春季采茶季节,当地农民采茶收入人均1万元以上。白衣村共有茶园2000多亩,农民户均一亩茶园年收入2万多元。方海力创办绿富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栽植油茶果300多亩,每亩产茶果2200斤,可生产茶果油70多斤。清溪镇依托茶果产业拓展当地农民收入渠道。
“一村一品”。环峰镇祁门村以生产芝麻油著称,共有32家麻油生产企业,每年产值达7亿多元,成为全市唯一被国家命名的产值超亿元的“一村一品”村。陶厂镇司徒村以生产传统的“司徒粉丝”起步,并扩展到生产瓜蒌、油菜,建立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直播带货在线上销售农副土特产品,该村电商年收入超1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成为年收入超“双百万”的村。(王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