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财经 > 正文
货币政策运用的主要工具更多触达用户
2020-07-08 14:41:13 来源:今日新讯 编辑:bj06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注重发挥创新性、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作用,缩短政策传导路径,提高传导效率。

数字化手段防止“脱实向虚”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提法。当前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运用得较为充分,资金市场较为宽松,今年前4个月,货币信贷大幅增长,人民币贷款新增8.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2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支持,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有待缓解。这种情况下,需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缩短资金供给链条,直接触达实体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对于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将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加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两个层面,一是央行政策层面的创新,二是金融机构的创新,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更多地触达用户,满足客户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需求。

疫情以来,各家银行普遍开展“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并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形式优化服务渠道,加码线上贷款业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接触式”服务方便了居民生活,丰富了金融服务体验,提高了社会效率,但金融机构却存在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

当前金融数字化方面的顶层设计正在加紧完备中。5月,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征求意见稿还对互联网贷款进行了精确定义: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基于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风险管理,线上自动受理贷款申请及开展风险评估,并完成授信审批、合同签订、放款支付、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操作,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用于借款人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监管从严从细

金融监管是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手段。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银保监会又出台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以进一步加强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防范一些保险公司只重规模不重风险的乱象。

此前,央行还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又称“监管沙盒”)的范围从北京地区进一步扩展到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6市(区)。其中,北京已经上线首批6个金融科技试点项目,从北京地区首批披露的试点项目中看,互联网贷款仍是重中之重,6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与互联网贷款有关,其中包括了农业银行微捷贷项目、宁波银行快审快贷项目,以及工行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相关项目。

为了防止监管套利,监管沙盒由央行出台统一的细则,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简单说,监管沙盒就是一个试点“特区”,监管部门通过设立限制性条件和相应保护措施,允许金融科技机构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向真实消费者提供创新性金融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监管通过全程监控并评估其在“沙盒”中的表现,判定其能否“出盒”并大面积推广。

今年1月,国务院金融委印发《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地方协调机制的意见》,将在各省(区、市)建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风险处置、信息共享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协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底,已有内蒙古、广东、上海、天津、四川等28个地区建立地方协调机制。从协调机制组成来看,各地协调机制均设在央行省级分支机构,由其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同时,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省级派出机构、省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成员。

建立地方协调机制,是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加强中央和地方金融协作的重要举措。央行披露,目前各地地方协调机制主要职责大致为:落实中央相关决策部署,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控辖区重大金融风险,促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推动金融信息共享,协调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和金融生态建设等。

宽松环境利好新兴产业

相比去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表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近期对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宽松取向,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意味着在疫情冲击之后的经济恢复期内,货币宽松将继续维持,下半年降准降息仍有可能。

“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定位仍然是稳健,但从具体的要求来看,今年的货币环境会比以往更加宽松,且宽信用将是重点。”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粤开证券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分析,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直接提出要充分利用好“降准降息”手段,推动(企业融资)利率持续下行。另一方面,今年没有看到像过去两年一样“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说法。在关于社融和货币供给表述上,也不再是“引导M2和社融增速与经济增速相适应”,而是提出要引导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这些都意味着今年必将是一个宽信用的大年。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已十分显著。截至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3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为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19万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增量接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测:“两会后货币政策将量价配合、多管齐下,下半年M2和社融存量增速有可能达到14%左右,将较4月末11%-12%的增速进一步加快。”他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在降息降准及再贷款等手段方面的边际宽松空间将扩大。其中,伴随下半年CPI同比涨幅趋势性下行,年内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调40个基点,甚至不排除央行适时小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这将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行100个基点左右。

货币政策维持相对宽松环境,有助于帮助实体经济提高贷款便利性,而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支持经济更稳健地复苏。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以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普遍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除了研发技术,能否筹集到足够资金就是企业能否活下来的关键。今年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将有助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基建、5G、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END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