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发布《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与2018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更强调患者的术前预康复和术中预防性干预,以加快实现患者早下地、早饮食、低并发症、短住院时间、低医疗花费等目标。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在我国迅速普及应用。这一诊疗策略要求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涉及围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通过缓解患者围术期各种应激反应,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促进康复的目的。
“2018年,我们制定了第一版《指南》。在3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新版《指南》在术前访视与评估,术中镇痛和炎症管理,患者围术期的血糖和贫血干预等方面,增加了更具体的建议。”《指南》通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新版《指南》覆盖肝胆手术、胰腺手术、胃和减重手术及结直肠手术相关的具体问题,更强调多学科协作,同时建议强化数据监测与分析。
针对术前环节,《指南》新增老年患者应进行术前身体衰弱评估、精神和神经系统评估及呼吸系统功能评估的要求。《指南》还新增预康复要求,包括术前贫血的纠正、预防性镇痛、衰弱评估及干预、术前锻炼、认知功能评估、术前炎症控制、术前心理干预等;新增预防性抗血栓治疗的要求,建议除活动性出血、高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外,所有因恶性肿瘤行复杂手术的患者均应予以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针对术中环节,《指南》新增气道管理、肺间质层保护、心肺协同性管理和脑保护策略。《指南》执笔人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天龙特别强调,要重视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和炎症管理。在镇痛方面,手术开始前30分钟,应使用药物预防炎性反应及炎性痛,并注意控制切口痛及术中、术后内脏痛。在炎症管理方面,要采取抗应激措施,提倡精准、微创手术及损伤控制,如采用腔镜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出血量等;优化氧供需平衡并实施低气腹压,避免脏器缺血缺氧;对复杂或大型手术,需要预防性给予相应的炎症管控措施。
针对围术期,《指南》强调注意干预贫血。所有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术前贫血以及术中重度出血患者术后应进行贫血筛查;接受大型手术患者应在术后1~3日复查血常规,术中大量失血患者应根据术后铁浓度接受静脉补铁治疗。(记者 王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