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客47+1人,零下30℃低温启动,设计时速100km/h,纯氢续航约450km。相较传统化石能源车辆,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一天的吸收量,或者成年人约50天的呼出量……
乍一看,这一连串的数字可能让人有些不知所云,其实这是搭载了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氢腾”FCS80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的相关数据。作为全球唯一的掌握燃料电池全套核心技术的企业,目前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实现了氢能大巴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到电堆到系统的全产业链量产。氢能大巴能够适应低温、爬坡等路况场景,满足北方低温运行要求,零污染、零排放,既环保又可靠。在2022北京冬奥会中,共有200辆这样的氢能大巴投入到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主要为技术官员、赛事观众和场馆工作人员提供闭环内外的接驳服务。
2022北京冬奥会中使用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为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北京冬奥组委积极构建赛时低碳交通体系,按照“平原用电、山地用氢”的原则,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氢燃料电池汽车共计投入使用816辆,主力车型为客车,是迄今为止在重大国际赛事中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氢能应用示范。
不仅如此,与往届奥运会大量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火炬燃料所不同,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也将氢作为唯一燃料,是世界首套采用高压储氢的火炬,在保证火炬接力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同时,也实现了零碳排放。
中电智慧执行董事、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张越作为火炬手参与了北京地区的火炬传递
“北京地区的火炬传递围绕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人文、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建设成果是重点展示内容。被选为北京冬奥火炬手的荣誉不仅在我个人,更是对国家电投和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力”)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种肯定。”中国电力智慧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智慧”)执行董事、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张越说。
作为中国电力旗下的综合智慧能源投资运营平台,中电智慧承担集团公司北京氢能交通示范应用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投资开发和跨区电力交易业务等三新业务探索示范任务,还在搭建综合能源大数据分析中心、能量管理系统研发中心、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集中控制中心。更值得一提的是,中电智慧在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担了延庆赛区氢能汽车加氢的保障工作。
张越在参与火炬传递时激动地说:“我希望能够在火炬传递过程中体现出坚韧不拔、奋勇为乐的奥运精神,也希望我们公司为科技冬奥投运的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能够与同样使用氢能燃烧的火炬一般,践行低碳赋能美好生活使命,在绿色、低碳道路上与大家一起走向未来。”
中电智慧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两证一照”(氢气营业许可证、气瓶充装证和营业执照)手续齐全的加氢站,也是北京市首家建成的同时具备35兆帕和70兆帕加氢能力的加氢站,在内外部验收标准方面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是冬奥期间延庆区红线外唯一可用的加氢站。
中电智慧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
“我们拥有大量的服务、运营经验,自1月21日保供期开始至今,中电智慧加氢、充电开展顺利,未发生任何疫情、故障事件。”张越介绍说。
在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一辆刚完成接驳国家高山滑雪场馆工作人员的氢能大巴,完成消杀后,加氢站的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静电释放夹、氢气测漏仪以及加氢机,仅需十几分钟便加满了。这十几分钟是双奥之城北京绿色发展的飞跃,更将成为氢能在国内加速落地应用的分水岭。
2008年,我国建成了首座车用加氢站,并在夏奥会期间投入运行了3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启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从0到1的示范。而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实现了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突破。
“冬奥保供期间,中电智慧中关村延庆园加氢、充电站预计加注氢气10吨,加注车次700~800辆次。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张越坚定地说。
撰文:金知晓
供图:中国电力智慧综合能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