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升。“这样的成果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上2021年我国常年缺水的北方和西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为植被生长提供较好的水分条件。”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说。
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和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来最高,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升。特别是2021年我国北方和西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以及春季回暖早、秋季霜冻迟,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
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8,较常年提高7.7%。从2000—2021年全国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升高实现了“三级跳”,2012—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2001年、2002—2011年两个阶段平均水平分别提高15.9%、7.8%,2021年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全国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也使水土保持功能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的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叠加有利的气象条件,共同促进了植被生态的改善、地表越来越绿。
2000年以来全国有91.8%的区域植被生态持续改善,2021年全国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产草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2000—2021年全国有76%的区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有96%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有利于植被生长。全国有91.8%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增加0.25~1.5,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明显。从草原、森林、农田三大生态系统来看,2021年全国草原区水热条件优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产草量均达2000以来最高;2021年全国林区气象条件较好,森林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第二高;2021年全国农区气象灾害影响总体较轻,加之农业措施得力,粮食平均单产创2000年以来新高。
2000年以来北方荒漠化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西南石漠化区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好。2000—2021年北方地区高度易起沙尘和极易起沙尘的土地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48.1%降至2021年的39.5%,下降了8.6个百分点;轻度和不易起沙尘的面积比例从2000年的30.3%上升至2021年的41.8%,增加了11.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荒漠化程度减轻,地表生态在向好发展。2000年以来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提高趋势,2021年达2000年以来最高。贵州、广西、云南石漠化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的比例分别为98.7%、99.2%和89.7%,生态改善明显。
此外,《公报》还评价了气象条件对三江源、祁连山、东北林区、海河流域、黄土高原、秦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重点湖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