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汽车 > 正文
从福特拆分为三个业务 看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
2022-03-17 10:15:09 来源:中国汽车报 编辑:bj06

供应商。据悉,蜂巢能源将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自动驾驶方面,毫末智行于2021年2月完成3亿元Pre-A轮融资,与阿里、美团签署了商业合同,携手美团发布低速无人配送车。同年12月22日,毫末智行宣布获得10亿元A轮融资,成为第一家实现规模量产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未来发展也来日可期。

比亚迪分拆比亚迪半导体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事项,也已经获得港交所的批复及保证配额的豁免同意函。

另一类是整车“小号”。这些拆分出来的独立整车品牌在资本市场受到了更加热烈的追捧。传统车企拆分子品牌融资上市被市场广泛关注,部分母集团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既有利于改变资本市场对传统造车企业的估值体系,又能够增加资本市场的灵敏度和融资的灵活度,更大程度增强子企业的发展活力,推动全面市场化经营。

2021年8月20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旗下阿维塔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拟通过公开挂牌增资扩股引入2~5家战略投资者。11月5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阿维塔以资产评估报告为定价依据,引入宁德时代、福建闽东、重庆承安、两江西证、南方资产、南方工业基金作为本次增资扩股的投资主体参与增资,长安汽车以非公开协议的方式参与增资。

2021年11月29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拟通过对纯电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推进广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对公司纯电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深度整合和聚焦,扩充资本实力,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未来广汽埃安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上市,搭建独立资本市场台和市场化激励机制,促进广汽埃安和广汽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转型阵痛难免 获得市场认可需打持久战

在电动化趋势尚未明确的时候,车企的压力普遍来自技术路线选择的不确定;现在路线确定,车企又面临着更多新的压力。付于武提起车企现状表示:“我在与很多车企工作人员交流时发现,他们现在每天脑子里都绷着一根弦,就怕一步踏空,被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甩在了身后。”

老牌整车厂拆分成热潮,原因无外乎前文所述,但仅仅靠拆分就能让车企“活”下来吗?以往历史告诉我们,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依靠独立子公司进行新产品孵化,传统的产品开发思维的转变和营销体系的重构都是车企转型路上的难点。独立子业务,车企能够甩包袱不假,但短期内这类子公司仍需要母集团“输血”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当前企业拆分情况来看,这类拆分出来的子公司的电动汽车销量规模偏小,产品软件问题比较多,人才团队不稳定,独立后又被母集团抛弃的品牌也不在少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拆分“大潮”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将目标定在“拆分”之上。诸如一汽集团、东风集团的整体上市,依旧在不断重组与整合中艰难前行。

资深汽车行业观察家文山对车企“拆了合,合了拆”的现状持相对悲观的看法。他对记者表示:“如今的企业拆分与十年前的多品牌战略并无太大区别。口号喊了很多年,却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并且不少车企几乎被‘多品牌’拖垮了。”他举了奇瑞的例子,“奇瑞可以算是多品牌战略的‘鼻祖’,打造奇瑞品牌、瑞麒品牌、开瑞品牌、威麟品牌。但在当时,国内用户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和对奇瑞品牌的认可度并不高,这也使得奇瑞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财誉两空。不死心的奇瑞展开第二次多品牌战略,成立了奇瑞、开瑞、观致、凯翼等四家公司,但由于精力与资源的分散,新公司仍无法打开局面,最后部分子公司也被迫卖出。”

“现在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各个定位的都有。有些品牌‘声音大、雨点小’,市场表现久久没有起色。用户不认可,市场打不开,只能靠‘烧钱’维系,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可能落得与观致一个下场。”文山说。

不只要独立,更重要的是活下来,对于自主经营的子品牌来说,脱离母集团后,自主产品是否有领先优势,能够获得用户认可,还需要时间考验。

当下是尤为重要的节点,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发展方向,整车制造仍在源源不断地涌入更多新玩家,这是当前市场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的表现。新势力已经抢占了先机,合资车企也在加速追赶,股比限制完全放开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势必会空前激烈。对传统车企而言,品牌独立经营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在变幻莫测的新能源资本市场站稳脚跟,这是车企面临的“必答题”。

全新的转型之路上,车企在坎坷中前行,难免经历阵痛。付于武说:“改革不是只喊口号就行,后续行动路线、执行方案以及各方角色对未来方向的把握和理解,都对车企在这条路径上的尝试起到重要作用。现代汽车变化日新月异,OTA升级不断迭代,产业不断重构,整个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不停地对汽车行业提出新的挑战。一家企业能走多久也不仅由‘窗口期’决定,拆分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千万步。”

付于武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是新能源汽车的“战国时期”,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最后能够坚持下来,并成为世界品牌的企业不会超过十家。

张书林也持同样的看法:“新成立的品牌太多了,车企都在追寻最大的利益点,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当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时,不排除它们会再次重组、兼并,也可能互相合作。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企业是无法存活下来的,但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现在局势还不明朗。”

相关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