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海网>资讯 > 正文
罗湖区试点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推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
2021-08-11 13:31:51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bj06

当风雨天来临,如何保障辖区安全有序?在罗湖区桂园街道,通过连接气象预警系统,获取14类38种气象信息,可以提前3天收到风雨预警,提前1小时给出街道临灾精细化气象预警;风雨中,还能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河流、危险边坡等。

这是罗湖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缩影。今年以来,《罗湖区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要建立完善“三级联动”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机制,打造智慧运营中心,实时掌握辖区事件的巡、办、监、结全过程,实现基层治理一键溯源、一图感知。

数字孪生街区、街区智慧大脑、AI城管……目前,以桂园街道为试点,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在罗湖铺开。8月5日,在罗湖“双周发布”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专场中,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稳枝,罗湖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智慧城市建设中心副主任李静详细介绍了罗湖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最新实践。

会思考:与17个数据库和系统联通

打开桂园街道“街区智慧大脑”日常管理界面,治理要素一目了然:房屋数、人口数、企业数等38项数据清楚明确,屏幕中间跳动的红点代表治理事件,处置和统计结果同步更新。

这个“大脑”,打通了17个数据库和业务系统,覆盖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6大领域22类事件,形成治理要素一张总图,实现数据资源、治理要素的全景呈现。

汇集数据资源,是数字化治理的重要基础。“罗湖区聚焦区级大数据能力建设,搭建区大数据平台,推动各类政务数据治理与汇聚。”李静表示。

目前,大数据平台已接入市、区38个部门数据,包括网格人口、户籍人口、商事主体、房屋、社保、政务办事、疫情防控等各类数据,累计汇集数据40.3亿条;发布数据资源服务360项,累计提供数据服务655万次,数据日均共享总量超589万条。

这些数据的作用不容小觑。例如,位于桂园街道的“网红打卡点”深圳文和友,布置了6台客流统计设备,当场内滞留人数达到安全阈值时,做出预警,采取截流措施,停止人员进场,更科学地管控街区秩序,保障重点场所群体安全。

在疫苗接种方面,通过联通应急排查信息系统、卫健部门疫苗接种系统、社区网格员巡查采集数据,可以形成包括人员、住址、接种信息等16项要素的疫苗接种数据库。根据数据分析,基层可以准确找到没有接种疫苗的居民,并把任务分配到社区和网格,由网格员跟踪督促。

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区还在全省首推“反向办”数据治理新服务模式。依托区大数据平台,整合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社保、防疫、证照等方面数据,构建福利政策挖掘模型,深挖福利政策“应享未享”人群,让惠民服务主动找到符合条件的群众。目前,“反向办”服务已为辖区近50万人次提供主动服务。

能感知:数字孪生街区开展仿真推演

屏幕上,一个精细的桂园街道三维模型跃然眼前,可以从多种角度观看辖区的所有楼宇、小区、街巷、公园。点击建筑物,还能具体观察内部结构,几室几厅、几个出入口,一清二楚。

这是数字孪生街区“云上桂园”——全罗湖区首个街区三维可视化数字底座。未来可以联通城市管理末端布设的物联感知设备和监控设施端口,实现数据可视、监测可控、仿真推演。

要实现“云上”与现实的一一对应,离不开监控和物联感知设备。目前,罗湖区视频平台已汇聚2万路监控视频,覆盖大街小巷、城中村、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区域,支撑全区28个部门业务应用,也为视频智能技术应用落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罗湖区正在编制《物联感知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规范与推广物联感知技术应用,支撑城区精细化管理。

物联感知设备,让街区有了“千里眼”。桂园街道在“三小”场所安装997个智能烟感。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立即通过远程电话、短信、平台通知等方式预警,并能智能识别室内是否有人。目前,系统累计烟感告警3400余次,有效地提高了“三小”场所的安全系数。

1360套电气管理系统监测设备,可以24小时监测老旧住宅小区、“三小”场所、写字楼、出租屋等。当电气线路剩余电流超限、电流过载、过压、欠压以及温度超限时,报警信息会迅速传递到系统平台,并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发送消息给场所负责人,提醒其尽快处置。目前,系统累计监测报警4300余次。

老旧房屋也安装了传感器。当传感器监测数据出现超限值、反常规、突变等情况,系统判定为告警。例如,当连续两个月房屋倾斜度超过4毫米时,系统会发出告警信息,相关部门启动预案,开展安全检测,采取应急措施处置。

善治理:“AI城管”效率是人工的6倍

在鸿翔幼儿园附近,有一堆垃圾暴露,怎么处置?首先摄像头拍到,AI人工智能识别发现问题、发出警报;接着,相关负责人的手机就会接到智能短信,提示垃圾位置,要求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处置后,点击链接申请复核,系统会对问题进行再次确认。

在AI技术的帮助下,城管执法形成了一套闭环流程。这改变了过去运动式的“人海战术”,能够更精准地发现、解决问题。目前,桂园街道接入了397路摄像头,能够对重点区域范围内、13类城市管理场景下的事件进行算法分析。“AI城管”已在辖区3个农贸市场和5个小区应用。

根据统计,“AI城管”从发现问题、到处置解决,整个过程平均只需1个小时,效率是人工巡查的6倍,事件识别准确率超过90%。

从5月试点起,至6月17日,系统累计智能发现29925条事件信息,其中共享单车乱停乱放8186条、暴露垃圾5563条、超门线经营2997条、道路积水1937条、店外沿街晾晒1381条等,平均每天通过视频识别技术发现事件624件。

“系统不受工作时间、环境、天气影响,实现24小时事件识别,并能有效分析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规律,帮助执法人员分析原因,从而从根本上避免该类违规事件的发生。”林稳枝表示,“AI城管”计划2022年在全区推广,并进一步探索无人机巡逻、“人工智能+5G”在市容环境管理的应用,多管齐下,提升罗湖市容环境品质。

“罗湖区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无论在理念、技术还是机制上,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严红梅说,她建议,接下来罗湖应继续探索,加快从数据融合到场景融合的转变,推动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真正带动数据的流动,盘活数据的价值。(夏凡)

分享到: